首頁
1
商品介紹
2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張傳弢傳道3
https://www.amoybc.org.tw/ 廈門街浸信會
首頁 事工訊息 講壇信息 2021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張傳弢傳道
1101024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張傳弢傳道

110.10.24主日信息摘錄
經文:馬太福音20章1-16節

主日直播準時每週日10:00在教會youTube頻道,歡迎弟兄姊妹線上參與

一般人讀完今天經文中這個比喻,一定覺得匪夷所思。在馬太福音這一段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不是在講地上國度的規則,而是天上國度的規則,在講上帝的恩典是超乎我們想像的運行,必須要用不同的眼光去領受。願神透過今天的經文親自對弟兄姊妹說話,讓我們不只是聽聞真理,更讓這真理改變我們的生命。

一、良善的家主

馬太福音二十章開頭提醒我們,這裡要講的是天國的比喻。雖然說這是一個比喻,但是這所描述的背景,倒是在當時一個普遍的景象。巴勒斯坦地區的葡萄採收期是九月底,通常在這個時候會需要大批的工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採完,這工作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在這段期間,會看到一群工人一大清早拿著工具站在市場等待,盼望能有人揀選他、雇用他去做事。這些人不是無所謂的在那邊等待,如果在這種時候還找不到工作,那會是非常悽慘的一件事。你可以想像一下,當一個工人從早上六點鐘,到下午5點還在那邊等待,他眼看著旁邊的人一個個被挑走,只剩下自己還在原地的那種心情有多麼絕望。失業這件事可以把任何一個自認堅強的人給逼到哭出來。如果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老闆,像這個葡萄園的家主一樣,要給你一份工作、一個恩典、一個你本來不配得的禮物。這是個什麼樣良善的主?這是多麼有同情心的一個主?「感謝祢感謝祢祢的揀選拯救了我的生活和靈魂。雖然我可能年紀老邁,身體不像別的工人那樣強壯,但我一定會盡力回應祢的良善。」我想弟兄姊妹能夠體會,在這個比喻中找到工作這件事,其實是在講人的得救,進入天國、承受永生的資格。這就是一件這麼值得感恩的事。

所以在這個比喻中,我們第一個要認識的是「良善的上帝」。還記得在前一章有一個少年官問耶穌「良善的夫子,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卻反問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少年官認為人可以藉由良善的行為來獲得永生,但等耶穌真的要他變賣財產賙濟窮人時,他卻做不到這個良善行為。隨即耶穌講了這個良善家主的比喻,在比喻中家主慷慨給予那個可能是最沒用處、力氣最小的工人工作以及酬勞。好奇怪,我們的上帝是不是有點太好了?祂的良善、慷慨、恩典,願意給每一個相信祂、接受祂的人。祂的好,好到一個地步讓人疑惑、不解、生氣、憤怒。

二、公平的執著

12節「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這真是一個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我覺得人很難脫離這種比較心態。老實說連我自己都害怕,如果將來有一天一個在地上為主勞苦做工的傳道人到了天國,發現從前認識那個玩世不恭、沒有任何服事、最討厭的痞子也到了天國,竟然也得救了,我會不會也對上帝生氣?想說早知道不用那麼認真。很多聖經學者在研究這段比喻時,會跟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回頭」的比喻做一個並列,因為這兩段比喻在描述同樣一件事。面對良善上帝的恩典,竟然會有爭風吃醋的情形發生。親愛的弟兄姊妹,世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如果要一一計較,那真的是永遠計較不完。可是儘管如此,出於人的老我,還是會不自覺得想要追尋自己所認為的「公平」。你明明知道這個需要無法被解決,這個缺乏永遠都會在,但許多人窮盡一生想要填補這個空缺。傳道書3:11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原本人類被創造的時候,上帝在我們心中放入永生,照理來說不會感到缺乏,因為永生是一種無限的滿足。然而「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當人類犯罪之後,人與神斷絕了關係,從此就失去了永生,生命變得極其有限。這也造成了我們心裏老是覺得缺少什麼,因為這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補足這永生的缺口。所以追求人以為的公平,是一個無解的議題。

其實這整段經文從頭到尾沒有誰虧欠誰。這個家主本來就可以隨意用他的錢。一開始提到的經文背景,講到這群工人原本都是收入不穩定的,是極需要工作才能夠維持生活的,都是只能被動等待揀選的人。而工作的聘僱就如同上帝的救恩臨到這群有缺乏、需要拯救的人身上。有人先、有人後。只是一個人的心是貧窮或富足,卻決定了他與家主、他與這恩典之間的距離。第一批工人理當是家主最看重的,所以才第一個被挑選,此時的他們進入富足(滿足)當中。但因著後來的發展,忌妒就使他們的心從富足走向貧窮。於是一顆貧窮的心,把人從恩典當中推離出去。反過來,那後面來的工人對家主是滿懷感恩,我也相信他們會盡心盡力的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家主提供最好的服務。於是一顆感恩心,將原本貧窮的變成了富足。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人以為的公平重要,還是與家主有良好的關係重要呢?我想那上好的福分,當然是要跟主有良好的關係,因為主才是一切豐盛的源頭。於是耶穌就說,我想他的心情是惋惜的,也是具有警告意味的「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三、知足與休息

經文到此講完了,這是一個天國的比喻,這個比喻到底要探討什麼呢?其實從19章就開始不斷提到相關的議題:「進天國的是像小孩子一樣的人」(19:14)、「少年官來問,要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進天國)」(19:16),一直到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在後的要在前;在前的要在後。綜觀來看這一大段經文要我們思考的題目就是:誰能進天國?這個問題不是真的在問怎麼進入天國;我們都知道得救是出於上帝的揀選。請注意在這個比喻中所有的工人都是被揀選的,這恩典給了所有人,可是因著後來發生的事,一部分的人幾乎要拒絕這份揀選。這些人是辛勞工作的、很有用處的、能力最好的,最後竟然與家主關係破裂,也小看了拿在手中的這份恩典。做得越多,好像越容易陷入追求公平、而產生比較的陷阱中。我們的心態要怎樣才正確呢?這時候可以效法使徒保羅的榜樣,他為了主的緣故做了非常多的事,盡心竭力的建造教會。但同時也遭遇許多患難,可是他卻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我們今天讀的比喻,可說是要學習在豐富中知足);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現中譯本:能夠適應任何情況) 。所以脫離人自以為公平的秘訣就是:知足。換句話說是要知道、要認識你的滿足從何而來。原來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恩典的給予,祂是一切豐盛的源頭。我們要常常數算恩典、要常常禱告感謝。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解決,這種「地上與天上價值觀的拉扯」,就是要「休息」。「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46:10「休息」的意義更接近是退到曠野中的獨處,目的一是要:逃避世界的價值觀(追求公平),目的二是要:是要與神相遇(認識恩典)。早在主後第三世紀,就有許多修道士跑到沙漠中獨處,他們盼望能在這種極為缺乏的環境中遇見神。根據記載,很多修道士在這獨處當中,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罪性,而當他們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戰勝罪惡時,竟然就與耶穌基督相遇了!耶穌說「只要轉向我,你會發現我就在你身邊。」在這樣的獨處當中,這些修道士在耶穌的恩典中面對自己的過犯,在他的醫治中安心的揭開傷口,在祂的榮耀中知道祂是神。同時也接納了自己,就擺脫了從世界而來的價值觀,那種逼迫你要執著於公平的力量,最終得著了真正的休息。所以簡單來說,這樣子的獨處就打造出一個悔改的地方,一個老我死去,新我誕生的地方,重新跟恩主建立關係。

親愛的弟兄姊妹,不管你是早得救的、晚得救的;要學習知足的,或者需要休息的,盼望我們都能夠與主有美好關係。這世上有好多事情讓我們遠離神,除了世界的引誘之外,甚至連為主做工、敬虔的行為、想要討好上帝的舉動都有可能因著某些事情變質,把我們從神的身邊推開。所以信息最後,我們的焦點始終要回到恩主身上,來思想祂的心意。感謝主!祂的揀選是出於良善、慷慨與恩慈。若不是主的恩典,我們仍然是一個不知道生命意義為何,不知道將來要去哪裡的人。但上帝的給予就是如此的慷慨。盼望在座若有尚未信主的朋友,願你也接受耶穌基督救恩,領受這樣美好的福分。

143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