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站在邊緣,恩典猶存 |夏其蔚傳道3
http://www.amoybc.org.tw/ 廈門街浸信會
首頁 事工訊息 講壇信息 2022 站在邊緣,恩典猶存 |夏其蔚傳道
1111016

站在邊緣,恩典猶存 |夏其蔚傳道

111.10.16主日信息摘錄
經文:路加福音17章11-19節

主日直播準時每週日10:00在教會youTube頻道,歡迎弟兄姊妹線上參與 

我們今天所讀的17:11-19是發生在耶穌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這段旅途之中。這其實不是路加第一次寫耶穌醫治痲瘋病人的事情,所以我們不禁要想,醫治大痲瘋病人的神蹟不是在第五章就已經記載過了嗎?為什麼路加覺得還有必要在這裡再度記錄這個醫治十個大痲瘋病人的神蹟呢?

痲瘋病人

在耶穌定意朝著耶路撒冷去的旅途中,他再度遇到了痲瘋病人,這跟第五章不同的是這次是一群、十個大痲瘋病人。大痲瘋所表達的是當時人身上的各種皮膚狀況,大部分皮膚病是不太會造成生命危險,也不一定會造成嚴重的大傳染,為什麼在聖經裡面它會為人帶來這麼嚴重的影響?那是因為它使病患成為了不潔淨的人。不論是舊約還是新約,聖經的立場和教導對於禮儀性潔淨問題都是非常重視的,聖經中這種禮儀性的不潔淨就包括了皮膚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痲瘋病。禮儀性的不潔淨它的概念是那個不潔會透過接觸傳播,所以必須非常注意避免。

但人是否潔淨到底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一個人如果身陷在禮儀性的不潔淨狀態,不得靠近神的所在。這等同於是身陷在一個沒有神與他同在的狀態!神是聖潔的,所以潔淨的禮儀猶太人一定要守,必須確保神與他們同在。所以人們對這樣的不潔淨者可以說是絕對不與之接近,更不用說是有身體上的接觸。有鑑於這樣的群體共識,痲瘋病人必須被暫時逐出社會,直到康復為止。因此痲瘋病人不再能夠維持過去正常的生活,不單是因為可能具有的傳染性,更多是它在禮儀上的不潔淨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隔離的人因著在社交方面被排斥,那種孤獨、自憐,也造成了被隔離者精神方面非常大的壓力。

人與人彼此接觸可以讓我們感到自己被接納。但只要被判定得了大痲瘋,就不能繼續在社會裡正常生活,必須承受「你會破壞我的潔淨」的異樣眼光,被隔離,無從得知自己會不會好、什麼時候會好的焦慮感,這種一籌莫展的絕望感,使得這十個長大痲瘋的強烈渴望得著醫治,但他們沒有辦法憑自己得醫治。

痲瘋病人+撒瑪利亞人

這群人當中的某一位,雖然他的心中有一絲盼望,但今天經過這裡的這位夫子、醫生,卻不見得會願意為他治病,因為猶太人最討厭的民族是撒瑪利亞人,這一位剛好就是撒瑪利亞人。對猶太人而言,撒瑪利亞人血統不純,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認知中,撒瑪利亞人的信仰更是混雜的。如果說猶太人對大痲瘋病人是行使因為潔淨的禮儀而必須有的隔離政策,那麼他們對撒瑪利亞人就是歧視了,猶太人覺得撒瑪利亞人根本不配!非常弔詭的是在這十個長大痲瘋的裡面,怎麼會有一個撒瑪利亞人?九個猶太人怎麼會跟一個撒瑪利亞人混在一起呢?合理的解釋自然是,因為他們同病相憐。所以雖然在出身背景上勢不兩立,可是當大家都落入了不潔淨、被迫離開家人的可憐處境,誰也沒必要再厭惡誰了!可是如果得了醫治之後呢?這可就不好說了。

作為原初讀者的猶太人應該就是這麼看待這撒瑪利亞痲瘋病人的;他憑什麼、他不配。但對這個撒瑪利亞人來說,他的血統根本不可能改變,對自己身體的狀況也無計可施。當我們在看這個事件時,很容易站在外面,看進事件裡面的人,又或者我們覺得就是被他遇到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可是這個人的經歷難道我們覺得陌生嗎?我們也無力改變自己出身在罪中的事實。

我們就是這個撒瑪利亞痲瘋病人。因為我們沒有能力靠自己脫離可憐的景況。當這個撒瑪利亞人跟其他猶太人一樣不潔淨時,原本不共戴天的仇敵竟然可以相濡以沫,可是會不會當他們都憑信心得救得醫治後,反而分出了你我?我相信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有時候覺得自己實在不配,可是有時候卻又覺得,那個人的行為能算得上是個基督徒嗎?這說明了人的罪真的不一而足,人的景況就是在各種可憐之中。得了醫治,可是內心的歧視和隔離卻沒有消除。但在這個撒瑪利亞人的身上,有我們可學習的,那就是,他所求的,就只是一絲絲恩典的可能性。

路加式福音:逆轉!

既然沒有自己能做的,那麼唯獨恩典了。這裡我們不禁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路加究竟為什麼要將這段敘事記載下來?這一段是路加福音獨有的記述,從路加福音的整個脈絡來看,路加特別喜歡寫邊緣人,邊緣人指的是舉凡在性別、種族、年齡上的相對弱勢,那就更不用說是社會階層或經濟狀況不如人的人了。所以我們忍不住要想,當日路加的讀者們讀到這些記載時到底是什麼感覺。我想他們必然感覺很厭惡,可是又十分驚奇,因為路加筆下的這些人,最終他們的下場都並不可憐!在猶太人的眼中,這些稅吏、妓女和罪人是可以輕易被忽略的,好像恩典略過他們也毫不奇怪。可是如果我就是這個被恩典略過的某種人,我會渴望有被逆轉的機會。我們會渴望自己的生命地位如同這些被人瞧不起的邊緣人,原本是被人唾棄的,但他們卻被耶穌接納,生命得著逆轉,我們也想要跟他們一樣,能夠有機會經歷生命的逆轉。

這是路加所想要呈現的福音樣貌:逆轉。要經歷這樣的福音,第一步就是要認清我們原本的生命地位、原本的生命光景,才有可能經歷逆轉,若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可憐,那反而會失去經歷逆轉的機會。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再一次認清沒有辦法憑自己改變原本身在罪中、是神的仇敵這樣的身分,那這種光景難道不是跟撒瑪利亞痲瘋病人沒有兩樣嗎?我們對自己的光景根本束手無策!若我們確實認清這一點,那我們會非常渴望能夠逆轉勝。有一個人,在路加福音第一章51-53節,馬利亞的尊主頌裡面就已經出現,那個人要「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他趕散了。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耶穌

這個人是耶穌。耶穌來,帶來了逆轉的福音。11節說耶穌往耶路撒冷去,可是其實從第九章的最後,他就已經朝向耶路撒冷去了,9:51「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耶穌是朝向在耶路撒冷等著他的那個最後結局而去。來到了第17章,耶穌再度經過撒瑪利亞,這個猶太人所不屑踏足之地。經文呈現出很多生動的話語和動作,首先這十個長大痲瘋的「遠遠地站著」,為了讓耶穌可以聽到,他們必須大聲到幾乎像是用喊的說「耶穌,可憐我們吧!」耶穌「看見」,當他看見便立刻給予回應,他只說了去把你們的身體給祭司察看。耶穌都還沒有說他們得醫治,也沒有做出醫治的行動,那要去給祭司察看什麼呢?可是就在他們因信聽命而行的同時,他們便得著了潔淨。這個撒瑪利亞人本來連對方願不願意醫治他都很懷疑的,可是突然之間他看到自己好了。他的喜悅滿溢到他必須回來找到耶穌,大聲歸榮耀與神,並在耶穌腳前把臉伏在地上感謝他。

耶穌「定意」要朝著耶路撒冷而去為世界上每一個不配的人而死,然後他又在這趟旅途中「定意」要經過這個撒瑪利亞和加利利交界的邊境,成為這十個痲瘋病人的幫助,我們的主就是這樣「定意」要將祂逆轉的愛臨到人的身上,這恩情超乎人的理解與想像。我們每一個人全部都是站在邊緣的人。耶穌都因為愛而要前來尋找他們,但我們也沒有人可以說,我是配得起這恩典的!我們全都是站在邊緣,因為被恩典的繩索拉住而不至於掉下懸崖的人。

我們

我們認出我們是唯靠恩典的人了嗎?在耶穌與這十個人的對話之間,路加記述的重點似乎不是醫治這個行動的本身,那麼是要讓我們觀察得醫治前後的對比嗎?得醫治前,這十個人「同樣」是一群痛苦而失去盼望的人,而得醫治後,因為共同的經歷已然消失,他們會不會突然也才想起來:他終究是個撒瑪利亞人。然後分道揚鑣就成為了一個必然的結果。13節那曾經的「我們」已然不再,而是已經清楚地分為九個猶太人和一個撒瑪利亞人了。

得了醫治,可是內心的歧視和隔離卻沒有消除。倘若得著恩典反而使我們分出了彼此,那麼我們可以說是完全失落了福音真正的關懷。路加所記載的這些「邊緣人」卻是遠比其他人更認出和靠近上帝恩典的一群人,他們往往能夠熱切而正確地回應,因為耶穌的目光是他們從未得到過的重視,就如同這個撒瑪利亞痲瘋病人。他看見自己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不只如此,他在耶穌腳前把臉伏在地上感謝他。其實就經文本身來說,路加所製造的張力是在這個時候才出現的,路加說:這個唯一回來頌讚神和感謝神的人是個撒瑪利亞人。因為耶穌的目光轉向他,因為耶穌的恩典臨到他,他熱切而正確地回應,可是我們呢?我們信了、蒙了恩典之後,究竟有什麼反應,有什麼表現,又是如何回應神的呢?求主幫助我們永遠敏銳於認出上帝的恩典,並以我們的頌讚、感恩、相愛和接納表明我們的信,證明我們是蒙恩的人。

加拉太書3:22但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穌基督,歸給那信的人。」如果不是神主動地為我們預備方法,我們沒有辦法靠自己從神的仇敵轉變成為神的兒女!因為上帝定意要將祂逆轉的愛臨到每一個人,所以祂差派獨生愛子從高天降下,來到人世,接著受死降在陰間,三天後復活然後升天,這難道不是一個最大的逆轉嗎!我們原本都被圈在罪中,但那恩典早已為我們存留,求主幫助我們時常意識到我們唯靠恩典,當我們以行動來回應神,便是將我們的信心與所蒙的恩典顯在世人眼前。

151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