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上的信仰沉思|彭盛有牧師
從路加福音第九章開始登山變像之後,耶穌就往耶路撒冷去,撒該的故事算是在這個旅程當中最後一個,描述了耶穌事奉最高潮,也是最著名的宣講故事之一。四章18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七章22節「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還有十五章裡面失羊、失錢和浪子回頭的三個比喻,都在說明一件事情:那些被排斥的、被忽視的、被離棄的邊緣人,他們接受福音後生命的改變。從這段經文我們要思考幾個議題:誰是撒該?誰又能夠辨識撒該?誰又似撒該?從這三個角度來思考這段經文,所謂的福音是甚麼?聖經講的福音到底是甚麼?基督信仰的福音要給這個世代帶來甚麼?以及我們傳福音,在別人的耳裡聽來是不是福音,他們有感覺到這是福音嗎?我們所處的世代是一個充滿著疑慮跟不確定感的世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注意到兩種人,第一種人是為我們鼓掌的人,第二種是向我們揮動拳頭的人,除了鼓勵或敵對的兩種人之外,還有現代的撒該們。他們是什麼樣的一群人呢?他們好奇的追尋著我們,但同時想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一定對我們抱著敵意,只是不願意或暫時沒有辦法加入我們,有的時候是一種罪惡感,使他們躲在人生的桑樹上面。
一、誰是撒該?
撒該是一個稅吏,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物,而他是一個矮子,當時要一睹耶穌風采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他就爬上樹低調的等待耶穌經過要看祂,當耶穌經過那裏停下腳步,抬頭看撒該,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所以在這個非常精簡的故事裡面,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他決定改變生命,而救恩確實臨到這個家裡面。他是一個圈外人,群眾聚集的時候本能地躲起來,躲在自己的桑樹裏面,因為他有自知之明,除了身材的矮小,還有很多重大的過失,他有很多的缺點。可是這樣的人如果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放下事不關己的態度,若有人能直呼他的名字,在那個當下他就有可能接受一些真理的要求跟挑戰,而且改變生命。能夠直呼撒該名字的人不會把藏在樹上的人看作一個陌生人,不會漠視他們,而是會關心他們,能夠回應他們在想甚麼,也能夠感同身受他們所感受的。所以我們的生活周遭有很多現代撒該們,不光是教會,我們的社會、世界能夠找回這群現代撒該們,影響力跟翻轉可能是超乎我們想像的。
二、誰又能夠辨識撒該?
這一段福音故事也說明我們當中有一些人的呼召跟使命,就是要成為這些現代撒該們的鄰舍或朋友,去理解他們,而且去接近他們。他們之所以保持低調,是因為了解自己的形象,像是穿著不合宜的服裝參加活動,無法開放的來參與。他們發現自己是處在生命旅途的暗巷裡面,可是當有重要的人事物經過你生命的時候,會感覺到生命裡面有個迫切感,像撒該一樣。現代撒該們也用不同的形式,對別人也對自己隱藏內心深處對靈性的渴望,只要有人來叫他們,他們是願意走出來的。故事裡的撒該選擇遠離人群不是偶然的,他位居高位,卻是邊緣人,因為稅吏的身分讓鄰舍遠離他。所以經文記載耶穌在這裡接待了撒該,也讓撒該學習接待耶穌,經文中常常出現接待與受人接待,主耶穌接納我們,以至於我們怎麼學習接納別人,像祂接納我們一樣。所以我們在教會裡面彼此接待、彼此相愛,不是要營造一個和樂融融,大家相愛的氣氛,其實接待與受人接待是福音的具體行動,是聖靈在教會同在的記號,當我們真實敞開心彼此接待也受人接待的時候,三一真神就在我們當中進行救贖的工作,彰顯在這個信仰群體裏面。
很多人說這段耶穌跟撒該的對話是整個福音的縮影。因為很精確描述出耶穌怎麼找人,怎麼使人歸信、醫治人,迎接迷途羔羊,主耶穌從來沒有停止尋找這些身居遠處的人。在耶穌所講的比喻裡面常常給那些被鄙視看輕的群體,賦予他們正面的角色。比方說撒馬利亞人叫好撒馬利亞人,比方說撒該是被討厭的稅吏,可他卻是救恩故事重要的人物。還有耶穌把自己獻給痲瘋病人、身障的人,當時被社會排拒在外的人,這些族群都有一個共同點,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都處在邊緣之上,處在耶穌事奉處境的邊緣之上。在新約常常用一個詞叫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呢?在耶穌同在的光照底下,顯出一個有病的、空虛的、自我封閉的、人心敗壞、人性扭曲的世界。如果根據路加福音11:42-44中所描繪的,在這樣的世界裡面很多人覺得我是被拋棄的,四處流離失所,而耶穌也沒有辦法在這個世界找到可以枕頭的地方。從某個角度來講,耶穌也是邊緣人,耶穌也經歷邊緣的遭遇。因為耶穌經常活在張力當中,無論是當代道德或知識權威的法利賽人文士,到與整個羅馬帝國政治勢力的致命衝突,而這樣對峙的張力從哪來呢?因為主耶穌所有的教導行動,都是在做價值重估的事情。如果仔細讀路加福音1:51-53「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他趕散了。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在聖經類似的表達還有馬太福音20:16「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主耶穌才不管那些在當時看起來沒有辦法撼動的中心,在主耶穌裡面只放了一個絕對的價值,一份從上帝而來的愛,祂邀請每個在邊緣上的人都來到這個中心。所以甚麼是福音的好消息,當耶穌宣稱說那將要來的天國,以及祂應許會在末世才全然展現的那個未來,同樣的在此時此地藉著祂活現在基督當中,這是福音真正的內涵。
三、誰又似撒該?
能夠對撒該說話的唯一人選是知道他名字的人,也知道他內心世界的人,所以對這個人來說撒該不是異類。似乎今天能同理現代撒該的人,應該以前也曾是一名撒該,甚至某個程度來講,現在應該仍保有一點撒該的特質,是對於耶穌真理的本體的渴望。所以基督徒傳講福音不是以我們為中心傳福音給邊緣的人,其實我們也位在邊緣,因為我們也是罪人。今天基督徒或是教會最大的問題,或許不是我們沒有正確的答案,是身為答案的教會或基督徒忘了正在回答甚麼問題,不知道回答的是甚麼問題的答案,就像沒有根的樹,因為已經忘了原來的問題,也忘了每個答案接下來所引出的問題。問跟答的交鋒是必須的,這樣我們信仰的見證表達才能夠重新獲得真正的意義與活力,真理是在對話當中發生的。只是對話常常存在一種試探,就是我們以為自己的答案能夠結束這種追尋真理的過程,可當新的問題出現的時候,神國的奧秘是無止境的,連我們都要像撒該一樣,繼續保持謙卑來追求。信仰不是像我要找一個杯子,找著了擁有它,然後就停止尋找了。信仰指向的是神國的奧妙,因此我們不能放棄追尋,因為這是一個繼續前進的路。有一篇文章寫到基督徒如何以恩典來尊重立場不同的人,怎麼來對待價值觀立場不同的人,如果身為耶穌門徒的我們能夠跟那些在尋覓的人同在,跟發問的人一起來思考提問,或許我們這樣最能夠發現主在當下與我們同在。今天有好多的撒該們從生命的樹葉間隙往外看的時候,我們能夠像耶穌把他們當成知己一樣呼喚他們,或許他們能夠更接近我們的信仰。有位神學家說:「信仰的考驗在於我能否為差異騰出空間,我能否在一個形象與我不同,語言、信仰、理想與我不同的人身上認識上帝的形象,如果我不能夠,那我就是依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帝,而不是讓上帝依照祂自己的形象重新塑造我。」當我們傳福音的時候,要在對話過程裡面與主相遇。對內的意義來講,信仰在整個世界裡面,我們怎麼見證它是繼續走的旅程,信仰是我們擁有後要去見證這個信仰,在生活裡面去見證這個信仰。
最後福音的展演跟轉化,當主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的時候,發現福音的真理跟科學理論的真理是不太一樣的。福音的真理不能被侷限在定義裡面,真理如果就像道路跟生命經常移動,那它是一個過程,雖然這個過程被理解為單一的發展方向,所以聖經引領我們到達真理不是用定義理論或系統,而是用故事,透過像撒該這樣的故事把我們帶到聖經的生命裏頭去。也就是我們進到故事裡面跟這些故事發生關聯,透過故事劇情的張力改變我們的眼光,改變我們自我生命的轉化,讓邊緣的來到中心,讓遙遠的得以靠近。我想這是福音的真理,給在所處疑慮的、不確定感的世代提供一條出路,那麼這路上有好多一旁觀望的現代撒該們,心靈空虛,其實有一些渴望,但是被樹葉遮住,需要有人直呼他的名字,拍拍他的肩膀,走進他們的生活圈給他們溫暖,以主接待我們的方式接待他們。誰是邊緣的人呢?我們都是,上帝對每個邊緣人有祂最高、最深、最美的心意,主是邊緣人的主,祂從來沒有停止尋找身居遠處的人,願上帝的話語施恩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