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癲狂3
https://www.amoybc.org.tw/ 廈門街浸信會
1081124

癲狂

講員:林毓倫牧師
經文:使徒行傳26:24-32












延續上週的講道,保羅在巡撫非斯都以及猶太分封的亞基帕王面前有一段分訴、自我辯護的機會,保羅將自己如何遇見耶穌,從黑暗入光明,並且蒙召傳揚福音,宣揚基督受死復活的真理都向會眾與王說,然而說完後卻遭到非斯都的嘲諷,認定保羅像是個瘋子一樣,這裡的癲狂,原文指的是「發瘋、狂亂、精神錯亂」,非斯都認定保羅信耶穌信到瘋了、失去了判斷能力與理智,甚至在眾人面前傳說死人復活以及十架救贖這瘋狂的道理,因為保羅所說的一切真理,對非斯都來說都是不可理喻的,如同保羅在林前1:18-25所說:「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智慧人在哪裡?文士在哪裡?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裡?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保羅詢問亞基帕王是否信先知,某些神學家認為保羅想讓亞基帕王承認耶穌是基督,因為亞基帕王有猶太血統,也了解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也不能否認所發生的許多客觀事實,如果亞基帕王回答「是信先知的」,那他當然不能否認從客觀來說耶穌是彌賽亞的事實;倘若他回答保羅他「不信先知」,那必然會犯眾怒,所以他才把話鋒一轉,說保羅想稍微一勸,就叫他作基督徒(或作:你想用幾句話就會說服我做基督徒嗎?也有譯為:你這樣勸我幾乎叫我作基督徒了)把話題帶開,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但不論亞基帕王的回應如何,但我們要聚焦在第二十九節,透過四個動詞來好好的默想主要對我們說的話:

一、勸:這個字其實在二十九節沒有出現,只有出現「少(勸)與多(勸)」而已;保羅是借用前一節亞基帕王的「勸」字,而「勸」在此處原文的意思為「勸說、懇求」,甚至也有負面的意思如「誘騙、誘導」(亞基帕王的語氣裡如此),但保羅借用「勸」字,用了一個片語,是說不論「(勸)的時間短也好,長也好」。從這個字我們可以思想:

不分對象:保羅的講論、講述,不論對象,都需要福音,不分是猶太人或希利尼人,不管是尊貴的或卑賤,不管是處高位或處低位,不分對象都需要被救贖,不單看外表而是看見靈魂深處的需要;並且不管對象是誰,是在什麼場合,保羅都照樣的傳講福音。

不計代價:不管是少勸或是多勸,對保羅而言只要能夠多救一個靈魂,就算要講到口乾舌燥他也願意,更何況他為了福音的緣故成了帶鎖鍊的使者,不計代價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萬人得救,不願意任何一個人沈淪。

不改內容:不管面對誰,是否遭受逼迫危難,保羅從來沒有變更福音信息的內涵,也許切入福音的點不一樣,講話的方式因著受眾有所不同,但卻不改福音的本質,就是要傳講十架上的基督、空墳墓的基督、受死復活的基督、領人出黑暗入光明的基督。

弟兄姊妹,我們是否常常把握機會向保羅一樣,不分對象,看見他需要福音,不看外表,看見靈魂深處真實的需要。我們是否也願不計代價,甚至為主的道受逼迫,也要把福音傳出去?我們又能否堅持不改內容的將福音的本質真真實實地向他人傳揚?我們向誰勸?如何勸?是否不分對象、不計代價、不改內容的勸呢?

二、求:這個字在原文的意思是「禱告」,我們可以看見兩個面向:

向誰求:保羅向神求,而不是向王求,面對那可以掌管他、審判他今生生命的,保羅沒有絲毫的屈服;反之,保羅卻向神來求,因為他深信唯有神是全能、掌管萬有的,並且是將來要「審判萬有」的。

求什麼:保羅求的是靈魂的得救,是一切聽見這道的人都能歸向基督,並且不要像他一樣帶著鎖鏈,保羅時時刻刻都在禱告主,將靈魂挽回,使人能得救,因為若非聖靈的感動,沒有人能夠口稱耶穌基督是主。保羅要為在場的人求的,不單是今世的平安,而是永恆的盼望,就是與天父合好,因信耶穌基督得救,罪得赦免。

弟兄姊妹,我們是否常在危難中情願向人求而非向全能的真神來求告呢?我們是否受壓迫就向人卑躬屈膝了?還是我們來到全能的神面前,單單定睛於祂,只向祂求呢?另外我們到底為身邊的朋友、家人所求的是什麼?是今生的富足還是永恆的盼望?今世的順遂又或者是永恆的平安呢?我們應當想想到底要向誰求,以及求什麼?

三、聽:在原文當中有幾個不同的翻譯,可以讓我們好好思想:

聽到:意思是指人聽到了事情,不是很在意聽,或是聽了卻不明白,或是只是將事情聽聽說說,對他的生命完全無影響,沒有任何的意義與價值。

聽見:更進一步有傾聽的意思,只專注、努力聽,甚至也明白了其中的意義。但還有另一個進一步的意思。

聽從:意思是「聽」某人,並有具體的「跟從」的行動,真正的聽是有一個跟從與順服的行動,如太17:5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也就是要聽也要跟從、順服;此外,在申命記6:4-6這段經文更是所有的猶太人都銘記在心的「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這是著名的「shema」,是每個猶太人都會背的,就是要告訴他們,要聽神的話,而聽的表徵就是用行動愛神、愛人、順服神,要聽也要存記在心。

            弟兄姊妹,保羅巴不得每一個在現場聽見他講論福音與見證的人不僅只是聽到,更要真正的聽見、傾聽,不僅僅是明白真道,還要能夠聽從這位主,既聽也跟從、順服。今天我們都坐在這裡,我們是用什麼態度在聽呢?我們聽見了什麼?我們聽明白了嗎?我們是否都聽都存記在心,且都甘願去實踐,並且聽從主的命令、順服實踐主的真理呢?

四、像:其實從原文當中會發現,根本沒有「像」這個字,而是「變成...這樣的種類」,後面有個補語,就是「我是」來表達要變成的種類,所以可以翻譯成「變成像我一樣」。

:變成,指的是本質改變的人或是進入新的狀況,保羅希望聽見他論述的人都不單是聽見、明白,更要聽從,以至於發生質變,進入一種狀態,就是要「變成跟他一樣」,變成哪樣呢?

我是:這裡有一個重要片語「我是」ego eimi,這在約翰福音裡是極為重要的片語,是基督指著自己陳述自己是誰,像是:我是好牧人、我是世界的光、我是羊的門、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裡耶穌自述自己的「我是」,等同於在出埃及記中,神在荊棘火焰裡向摩西顯現時,啟示摩西自己的稱謂時所用的「I am who I am (我是)」我是自有永有的,是一樣的句型。而這裡保羅說的「我是」,是什麼呢?綜合前面他整篇的論述不難猜到,他要說的就是「我是基督徒」,他是信靠耶穌、跟從基督、傳揚救主的,所以亞基帕王才會說你想稍微一勸便叫我作基督徒啊?當保羅向著會中說巴不得所有聽見的人像我一樣時,其實原文真正是說:巴不得所有聽見的人「都變成像我是基督徒一樣(像我一樣做基督徒)」。

鎖鏈:保羅,一個帶著鎖鏈的人,希望大家像他一樣變成是個基督徒,但卻不像他帶著鎖鏈,但有趣的是,在場看似自由的百姓、有權柄的巡撫、尊貴的亞基帕王,沒有一個擁有真自由,因為還在罪惡試探的引誘中作罪的奴僕,背負著罪惡的鎖鏈與得罪神的後果;但在肉身被禁錮帶著鎖鏈的保羅,卻是靈裡得真自由,有永恆盼望卻甘願成為帶鎖鏈的使者,試想,誰真正有自由?誰被鎖鏈綑綁?

            弟兄姊妹,我們坐在這裡聽信息,真正得自由了嗎?還是我們即或處高位、做君王、受人敬重,卻仍受罪惡的綑綁?我們是否願意今天真正邀請耶穌做我們的救主,如同保羅所說的,像他一樣,「變成」一個基督徒。並且有真正的生命本質的翻轉、更新與改變,進入一個新的狀況、罪惡得赦、老我死透、活出新生命,因為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對於巡撫非斯督或是亞基帕王甚至是當場的民眾與軍兵,可能都覺得保羅癲狂了、瘋了、精神失常了!這讓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台詞說:「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其實是取自詩人唐寅的《桃花庵歌》,簡單來說,唐伯虎的意思就是與其為了名利庸庸碌碌,不如歸隱山林、獨善其身、活在當下,遠比揚名立萬的那些豪傑更加美善,在地如在天,因為即或這樣的想法被笑人瘋癲,其實是因為他人尚未看穿世事,沒想到那些豪傑終將死去,勾心鬥角還不是藏在墳墓裡,一時輝煌,但如今墓冢不復存,而且沒人紀念,只能被當作耕種的田地,哪有我唐伯虎已久坐樂活在當下快活?

            對比唐伯虎瘋癲的歸隱山林、獨善其身、飲酒作樂、活在當下,保羅的癲狂卻完全不同,一個已經得蒙基督赦罪與救贖的基督跟隨者,完全無法自己佔據福音的好處,成為恩典的無賴漢,而是必須奉獻一生為主所用,傾盡全力為主再多得一個靈魂,並且就算獻上生命,也希望把福音真道再多傳給一個人聽見。真要說癲狂,誰癲誰狂呢?若重新為保羅改寫唐伯虎的詩詞,也許可以改成這樣吧:「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十架空墳墓,基督復活榮歸天。瞎眼得見心明亮,死活為主奔萬邦;癲狂遭唾又何仿,唯獨耶穌心所望。殷勤傳揚主聖名,勸人悔改入光明;奉獻一生為主用,天家永恆樂滿盈。」親愛的弟兄姊妹,你願一生為主癲狂,不在乎他人的想法,單單仰望主、傳揚主、聽從主、順服主、事奉主、為主而活嗎?

1269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