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紹你必須知道的信息,與你分享最佳破風手|夏超凡牧師
最佳破風手|夏超凡牧師
主日直播準時每週日10:00在教會YouTube頻道,歡迎弟兄姊妹線上參與
全民公關的時代開始了
從以往由少數人的公關運作,到如今全面開放的自媒體時代,我們所做的形象廣告,往往比不上內部員工的一句話。更不用說,店頭第一線員工更左右整個企業在外的形象。再精緻的廣告,不如真實的生活經驗;漂亮便利的 UI(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也不如實際 UE(User Experience用戶體驗)對人的影響力,不然開箱文又是為了什麼呢?
宣教更是如此。保羅非常清楚,要改變外邦人對基督徒的認識,不可能只靠他這位外邦使徒一人。羅馬書後半段基本上是在建立無形的宣教網絡,提醒每一位猶太信徒:不要成為宣教中的「全能破壞王」,反而要成為最前線的「最佳破風手」。
為著榮耀主
羅馬書從第 12 章開始談到更新變化,接著談論飲食、與人和睦、以善勝惡,甚至順服掌權者等。不只是提醒信徒要有好品行,更重要的是,要讓外人——尤其是外邦人——看見基督徒生命的見證。
羅馬教會本來就有許多外邦信徒。如果信徒能彼此接納、願意為主的緣故理解與包容,就能讓外邦人看見上主在信徒群體中的真實作為。
為了減少政治阻力,信徒也需要理解掌權者的要求,學習順服,不怕麻煩。這樣的順服,都是為保羅在各地的服事增添助力。所有的提醒,都濃縮在這句話裡:「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歸榮耀給神。」
不只是好行為
之所以強調這些,是因為這是真實見證上帝的機會。耶穌自己也在受割禮的人中,願意接受割禮,使他們能聽進主的道。透過這樣的行動,也顯明神的憐憫,使福音臨到外邦,而他們也因此認識並讚美神。
羅馬書中強調的行為改變,不只是「做好事」,而是要讓身邊不認識上主的人,看見被基督改變的生命。當信徒願意真誠接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尊重差異,同時持守真理、活出上帝憐憫與公義,而不以自己的傳統與規條提高跟隨基督的門檻,那麼這些善行所建立的好名聲與以善勝惡的見證,就能讓人對信仰改觀,甚至因而讚美神。
宣教是一個過程
「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頌你,歌頌你的名。」(撒下 22:50;詩 18:49)對外邦友善的行動,本身就是一首真實的頌歌,是宣揚主名的方式。
「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列邦啊,你們要讚美主!」(詩 117:1;申 32:43)這些生命行動所傳出的聲音,成為邀請萬邦讚美上主的契機。
在難以傳福音的地方,人們往往先接觸到的是流言、刻板印象,甚至敵對教導。在保羅的時代,基督徒被猶太人毀謗、被政府視為可疑的拿撒勒黨人,甚至被誤解為喝血吃肉的邪教。若不是生活中的真實行動一次次改變別人的看法,保羅每天光是辯解就說不完。如果信徒之間能真誠接納,別人就能看見以賽亞所說—外邦人也要仰望耶西的根。保羅深知,將基督傳到萬邦並非他一人能完成的。在宣教的神手中,這需要全體信徒共同見證。
散居宣教帶來的啟示
從第三屆洛桑會議強調的「從萬邦到萬邦」(From Everywhere to Everywhere),到第四屆洛桑會議所說的「讓教會一起宣揚和彰顯基督」(Let the Church Declare and Display Christ),讓我們看見跨文化宣教不再只是遠方或少數人會碰到的事。
網路世代的展開和高度流動的社會,使「散居宣教」的需要越來越明顯。跨文化服事不再只是「走出去」,而是「他們走到我們身邊來」。外族人在生活、職場、網路中,都可能先接觸基督徒,從而形成對信仰的初步印象。這些印象,可能是一面牆,也可能是一座橋。
你是否發現——即使沒去短宣或長宣,你已經無法避免與世界接觸。鄰舍的臉書、他們的 IG、限時動態,都在不知不覺間傳遞某種見證。你可能成為下一位宣教士的「最佳破風手」,也可能不小心成為阻力。
箴言 4:18 說:「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若我們堅持活在光中,人們就能看見那真正明亮之路。
最佳破風手,是你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盼望的源頭——上帝——藉著我們的信心,透過聖靈的能力,使我們能帶著盼望、喜樂與平安活出信仰。因此,我們能以善勝惡,願意接納他人,甚至願意承受一些不方便,只為讓人看見基督。
這些都成了與上主同工的機會,使我們能為遠方的宣教成為最佳破風手。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地活出信仰,就讓人看見那指向主的盼望。這些改變與學習,使我們更明白主的心意,也知道每日所行的良善,是因為相信上主正在成就萬口敬拜的大計畫,而我們正忠心地盡自己的角色。
原來,從近處的破風,到遠處的奪標,我們都在與聖靈同工。最好的破風手在哪裡?就在我們每一位。
全民公關的時代開始了
從以往由少數人的公關運作,到如今全面開放的自媒體時代,我們所做的形象廣告,往往比不上內部員工的一句話。更不用說,店頭第一線員工更左右整個企業在外的形象。再精緻的廣告,不如真實的生活經驗;漂亮便利的 UI(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也不如實際 UE(User Experience用戶體驗)對人的影響力,不然開箱文又是為了什麼呢?
宣教更是如此。保羅非常清楚,要改變外邦人對基督徒的認識,不可能只靠他這位外邦使徒一人。羅馬書後半段基本上是在建立無形的宣教網絡,提醒每一位猶太信徒:不要成為宣教中的「全能破壞王」,反而要成為最前線的「最佳破風手」。
為著榮耀主
羅馬書從第 12 章開始談到更新變化,接著談論飲食、與人和睦、以善勝惡,甚至順服掌權者等。不只是提醒信徒要有好品行,更重要的是,要讓外人——尤其是外邦人——看見基督徒生命的見證。
羅馬教會本來就有許多外邦信徒。如果信徒能彼此接納、願意為主的緣故理解與包容,就能讓外邦人看見上主在信徒群體中的真實作為。
為了減少政治阻力,信徒也需要理解掌權者的要求,學習順服,不怕麻煩。這樣的順服,都是為保羅在各地的服事增添助力。所有的提醒,都濃縮在這句話裡:「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歸榮耀給神。」
不只是好行為
之所以強調這些,是因為這是真實見證上帝的機會。耶穌自己也在受割禮的人中,願意接受割禮,使他們能聽進主的道。透過這樣的行動,也顯明神的憐憫,使福音臨到外邦,而他們也因此認識並讚美神。
羅馬書中強調的行為改變,不只是「做好事」,而是要讓身邊不認識上主的人,看見被基督改變的生命。當信徒願意真誠接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尊重差異,同時持守真理、活出上帝憐憫與公義,而不以自己的傳統與規條提高跟隨基督的門檻,那麼這些善行所建立的好名聲與以善勝惡的見證,就能讓人對信仰改觀,甚至因而讚美神。
宣教是一個過程
「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頌你,歌頌你的名。」(撒下 22:50;詩 18:49)對外邦友善的行動,本身就是一首真實的頌歌,是宣揚主名的方式。
「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列邦啊,你們要讚美主!」(詩 117:1;申 32:43)這些生命行動所傳出的聲音,成為邀請萬邦讚美上主的契機。
在難以傳福音的地方,人們往往先接觸到的是流言、刻板印象,甚至敵對教導。在保羅的時代,基督徒被猶太人毀謗、被政府視為可疑的拿撒勒黨人,甚至被誤解為喝血吃肉的邪教。若不是生活中的真實行動一次次改變別人的看法,保羅每天光是辯解就說不完。如果信徒之間能真誠接納,別人就能看見以賽亞所說—外邦人也要仰望耶西的根。保羅深知,將基督傳到萬邦並非他一人能完成的。在宣教的神手中,這需要全體信徒共同見證。
散居宣教帶來的啟示
從第三屆洛桑會議強調的「從萬邦到萬邦」(From Everywhere to Everywhere),到第四屆洛桑會議所說的「讓教會一起宣揚和彰顯基督」(Let the Church Declare and Display Christ),讓我們看見跨文化宣教不再只是遠方或少數人會碰到的事。
網路世代的展開和高度流動的社會,使「散居宣教」的需要越來越明顯。跨文化服事不再只是「走出去」,而是「他們走到我們身邊來」。外族人在生活、職場、網路中,都可能先接觸基督徒,從而形成對信仰的初步印象。這些印象,可能是一面牆,也可能是一座橋。
你是否發現——即使沒去短宣或長宣,你已經無法避免與世界接觸。鄰舍的臉書、他們的 IG、限時動態,都在不知不覺間傳遞某種見證。你可能成為下一位宣教士的「最佳破風手」,也可能不小心成為阻力。
箴言 4:18 說:「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若我們堅持活在光中,人們就能看見那真正明亮之路。
最佳破風手,是你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盼望的源頭——上帝——藉著我們的信心,透過聖靈的能力,使我們能帶著盼望、喜樂與平安活出信仰。因此,我們能以善勝惡,願意接納他人,甚至願意承受一些不方便,只為讓人看見基督。
這些都成了與上主同工的機會,使我們能為遠方的宣教成為最佳破風手。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地活出信仰,就讓人看見那指向主的盼望。這些改變與學習,使我們更明白主的心意,也知道每日所行的良善,是因為相信上主正在成就萬口敬拜的大計畫,而我們正忠心地盡自己的角色。
原來,從近處的破風,到遠處的奪標,我們都在與聖靈同工。最好的破風手在哪裡?就在我們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