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啊!要渴慕祢!|高媺翔传道
1140727 主日信息摘录
讲员:高媺翔传道
经文:诗篇42、43篇(全文)
主日直播准时每周日10:00在教会YouTube频道,欢迎弟兄姊妹线上参与
从诗篇的编辑痕迹来看,可以将150篇分为五卷。今天我们所读的诗篇42、43篇正是第二卷(42至72篇)的起头。传统上,这两篇的经文会被视作一体,和合本将42、43篇标题称为「流亡异乡者的祷告一二」,并标记作者是「可拉后裔的训诲诗」。这两篇的经文一共六次出现「我的心」,显而易见的诗人「与自己对话」贯穿经文,特别是三次副歌经文「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深地忧伤,哀叹。究竟诗人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上帝扮演什么角色、诗人如何回应上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内心,透过他深层的灵性思辨,一同走这趟灵性之旅。
一、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现况、疑惑
42章开篇就对著上帝呼喊「神啊」,不管是「切慕你、还是渴想神,就像鹿切慕溪水一样」,都在形容诗人对上帝的急切渴求,上帝就像是生命的活水一样,使一个在灵里干枯要死的人,再次活过来。而诗人的困境在於他的呼求并没有得偿所愿,因他接著说「我几时得朝见神呢?」诗人的饥渴惟有与神见面才能得满足,这是所有爱慕神的人所追求的,就是能在神的同在当中。但从诗人的表达来看,不知道自己甚么时候还能与神相见,这让他感到很失落。同时在42篇3节可以看到,对於无法得见神的面,诗人感到非常痛苦,没有生命之水,只有满满的泪水。除了内心的痛苦,更有来自外部的挑衅,在他的伤口上撒盐「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在我痛苦的时候,上帝你在哪里呢?
第4节诗人回想过去的光景,我们知道可拉后裔是利未支派,也是带领百姓敬拜上帝,在圣殿事奉的一群人,但如今这些美好的过往,已不复存在,为诗人的心更添悲伤。6.7节中提到的地方都在以色列北方,是远离圣殿之处,代表著诗人身处远方。所以不管是身体上、心理上、信仰伙伴的距离,诗人都感受到上帝离他非常遥远。如鹿切慕溪水般渴慕上帝的诗人,在一片壮阔的水源面前,一方面感受到洪水的危险,同时也激起他对创造的敬畏。「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 神。」即便上帝允许的苦难令人难以承受,现况如层层波浪推压到他身上,但却激起了诗人对神的慈爱怜悯的赞美。但诗人的心境,内在的声音还是很复杂的,第9节又马上的怀疑起上帝。
「我要对神我的磐石说:你为何忘记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我的敌人辱骂我,好像打碎我的骨头,不住地对我说:你的 神在哪里呢?」(9-10节)被迁到异地诗人的遭遇,更是接受到许多质疑,在仇敌的欺压中,诗人还要继续被讥讽「你的神在哪里呢?」即便心中知道有上帝、上帝是永生的神。但诗人在面对他困苦的处境时,心中仍忍不住哀叹、忧闷。因为确实面对了一个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发生这些事情时「神啊!祢在哪里」,「上帝啊!祢的作为在哪里呢」。
神啊!你在哪里?
「上帝的缺席」成为诗人灵性之旅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信仰当中必经的路程。就如同诗人一样,在信仰的旅程中,我们并没有「不想」信靠上帝,甚至我们会很期待上帝的作为,试著放下自己的意念与骄傲,切慕地寻求神。但好多时候,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悲伤的感觉是这样真实,上帝的同在却很微薄。就像诗人所说「我的心在我里面忧闷,在我里面烦躁」。「忧闷」呈现的画面是不断往下沉,「烦躁」则是向动物一样叫嚷;诗人生动的表达他的内心在下沉、他的心夹杂著抱怨、哀痛、挣扎甚至抗议,他的心在叫嚣著。
我想曾经经历过的朋友一定知道这种感受,就像灵魂卡住了一样,只能日日重复悲伤。诗6:6形容:「我因呻吟而困乏;我每夜流泪,使床铺漂起,把褥子湿透。」在我就读神学院的第一年,面对从会友成为实习传道身分的转变,觉察到在「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巨大的落差;当时我又修了一门「情绪管理」的课程,原以为可以透过课程,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柔和谦卑的传道人,没想到却是成为打开情绪黑洞的钥匙。有一个礼拜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哭,而且经常性想到过去的一些创伤,我知道有上帝,我也经历过上帝的恩典,我正在更深切地寻求上帝,但我被洪水淹没了,陷入深深的悲伤中。
二、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诗人如何面对神的缺席?其实就是将自己的心完全向神敞开。
1.坦率地向上帝发出诚实的感受。无论是「我的心切慕你」、「我的心渴想你」、「我几时得朝见神呢」、「你为何忘记我」,到43篇的「为何丢弃我」,诗人在上帝面前是毫无隐藏,全然敞开自己真实的情绪。当诗人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他也坦然地向上帝发出疑问:「我的神你为何忘记我?」
2.允许自己流露悲伤。花时间正视你的悲伤,让你可以为逝去的人物悼念。诗篇42篇其实一首哀歌,就好像我们刚刚讲到是一种不断下沉的感受。诗人知道自己在忧闷、在烦躁。他很努力持续的仰望神,但这样起伏不定的情况确实反反覆覆。诗人真诚的面对他心中的悲伤,因此他可以接受到来自上帝真正的安慰,充满盼望。完全向上帝敞开的诗人,允许自己的心悲伤,但他没有停留在消极里,反之,他多次的向自己的心说话:「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藉此提升自己的灵,转向上帝。
三、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激励自己,仰望神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 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42:5 )」仰望也有「等候」的意思。诗人是因为渴慕上帝的心没有被满足而烦躁,但他知道需要仰望、等候上帝。第五节后段的直译是:「你应当等候神,因为我还要称谢他,他面前的拯救。」阴性表达的「你」指的是诗人的心,诗人向自己的心说话,这是让一个持续对上帝有信心、成熟的自己,安慰一个情绪翻腾的自己。因为诗人知道唯有仰望这位拯救他的神,他的心才能被满足。
其实我们经常在对自己说话,有时候我们也倾听内心的声音,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内里有很多情绪是需要被揭露的;但我们看到诗人他有一个不同的做法,就是他向自己的内心「讲道」。从这段副歌来看,诗人讲道的内容有三点:(一)要等候和仰望神;(二)为著神将来要成就的事来称谢他;(三)要相信神的拯救。这三点都聚焦在上帝的身上。
诗篇42、43篇其实就是诗人的灵修笔记,让我们窥见他的内心。42篇11节诗人重复他的祷词「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 神,因我还要称赞他。」即便他的心灵还在下沉,却没有停止向上帝表达他的感受,也没有停止祷告,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神的信心。42篇最后这句「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意思是「在我面前的拯救」,也就是神当面拯救帮助了他。这里对应了第5节的「他面前的拯救」。从第三人称的「他」到第一人称的「我」,诗人对神的拯救感受更加急迫,距离也更靠近了。
大家都知道德雷莎修女,她坚持在最艰难的地方,为最贫穷、被遗弃的人付出无条件的爱。但你敢相信被视为基督爱的化身的她,竟然经历长时间的灵性低谷吗?事实上,德蕾莎修女信仰中的孤寂、空虚和黑暗伴随她长达五十五年之久,然而她在人前没有一句诋毁上帝的话,从不停止她手上的工作,包括把黑暗、空虚、一无所有,和上帝的沉默看做是恩赐。她的生命中经历了许多次的信仰转折,不是坚定不移的信心使她发出光辉,而是在黑暗与怀疑中,她仍持续真实仰望、渴慕、等候神,而发出的生命光辉。德雷莎修女的心,像诗人一样渴慕上帝。
直到42篇末了,诗人还是没有得到上帝的回覆。但他没有因此放弃与停留。进到43篇,诗人持续的祷告「神啊,求你伸我的冤,向不虔诚的国为我辨屈;求你救我脱离诡诈不义的人。」诗人求上帝为他伸冤,因为神是公义的法官;接著向不虔诚的国为我辨屈,也可翻译为「为他的案件辩论」,诗人要神作他的辩护律师;第三,诗人求主救他脱离诡诈不义的人,就是成为他的拯救者。这三个祷告都是向上帝发出行动的请求,因为上帝是「赐我力量的神」,就是诗人的投靠所。所以虽然诗人问:「为何丢弃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他还是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他仍然继续发出对神的请求。
43篇3节,无论诗人的内心经历多少的翻腾,他仍把所有的渴慕倾倒在上帝的身上。他祈求上帝发出光亮来照亮他的路,并且以真理引导进入在神的同在中,那是神的圣山、神的居所,也是神的祭坛。真理之光引领我们进入在上帝的同在中。上帝的真理救你出黑暗入光明,为什么诗人有办法向他的心讲道,因为诗人明白真理!他知道神是拯救他,是他的避难所,又是他的力量;不是形容词,是动词;所以诗人可以向上帝发出祈求。上帝的同在,就是诗人最喜乐的地方,他要赞美、称颂神。所以43章最后再次回到诗人唯一的祷告「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 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 神。」这是诗人最初的呼喊,也是唯一的祷告:神啊!你是拯救我的神;我的心啊!要渴慕祢!
看完诗篇42、43篇,我们看到诗人对自己的讲道,提升了自己的灵性,他的心不再下沉。反观我们若陷入与诗人类似的处境时,我们能否在抑郁、失去盼望的情况下,持续地等候神、仰望神呢?切慕神是灵性旅程不能少的,我们是否能如诗人所说:「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由始至终,诗人切慕的是神自己,他的心愿是到神的圣所、在神的祭坛那里弹琴称谢他(诗四十二5)。但在还未到那里的时候,诗人用自问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神的渴慕之心,持续地盼望等候见神面的那一天。在信仰的旅程中,会经历许多灵性的危机,就像在深夜中的黑暗一样,求神帮助我们在过程中持续的等候他,渴慕他,终将走出黑暗迎来破晓的清晨。
从诗篇的编辑痕迹来看,可以将150篇分为五卷。今天我们所读的诗篇42、43篇正是第二卷(42至72篇)的起头。传统上,这两篇的经文会被视作一体,和合本将42、43篇标题称为「流亡异乡者的祷告一二」,并标记作者是「可拉后裔的训诲诗」。这两篇的经文一共六次出现「我的心」,显而易见的诗人「与自己对话」贯穿经文,特别是三次副歌经文「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深地忧伤,哀叹。究竟诗人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上帝扮演什么角色、诗人如何回应上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内心,透过他深层的灵性思辨,一同走这趟灵性之旅。
一、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现况、疑惑
42章开篇就对著上帝呼喊「神啊」,不管是「切慕你、还是渴想神,就像鹿切慕溪水一样」,都在形容诗人对上帝的急切渴求,上帝就像是生命的活水一样,使一个在灵里干枯要死的人,再次活过来。而诗人的困境在於他的呼求并没有得偿所愿,因他接著说「我几时得朝见神呢?」诗人的饥渴惟有与神见面才能得满足,这是所有爱慕神的人所追求的,就是能在神的同在当中。但从诗人的表达来看,不知道自己甚么时候还能与神相见,这让他感到很失落。同时在42篇3节可以看到,对於无法得见神的面,诗人感到非常痛苦,没有生命之水,只有满满的泪水。除了内心的痛苦,更有来自外部的挑衅,在他的伤口上撒盐「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在我痛苦的时候,上帝你在哪里呢?
第4节诗人回想过去的光景,我们知道可拉后裔是利未支派,也是带领百姓敬拜上帝,在圣殿事奉的一群人,但如今这些美好的过往,已不复存在,为诗人的心更添悲伤。6.7节中提到的地方都在以色列北方,是远离圣殿之处,代表著诗人身处远方。所以不管是身体上、心理上、信仰伙伴的距离,诗人都感受到上帝离他非常遥远。如鹿切慕溪水般渴慕上帝的诗人,在一片壮阔的水源面前,一方面感受到洪水的危险,同时也激起他对创造的敬畏。「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 神。」即便上帝允许的苦难令人难以承受,现况如层层波浪推压到他身上,但却激起了诗人对神的慈爱怜悯的赞美。但诗人的心境,内在的声音还是很复杂的,第9节又马上的怀疑起上帝。
「我要对神我的磐石说:你为何忘记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我的敌人辱骂我,好像打碎我的骨头,不住地对我说:你的 神在哪里呢?」(9-10节)被迁到异地诗人的遭遇,更是接受到许多质疑,在仇敌的欺压中,诗人还要继续被讥讽「你的神在哪里呢?」即便心中知道有上帝、上帝是永生的神。但诗人在面对他困苦的处境时,心中仍忍不住哀叹、忧闷。因为确实面对了一个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发生这些事情时「神啊!祢在哪里」,「上帝啊!祢的作为在哪里呢」。
神啊!你在哪里?
「上帝的缺席」成为诗人灵性之旅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信仰当中必经的路程。就如同诗人一样,在信仰的旅程中,我们并没有「不想」信靠上帝,甚至我们会很期待上帝的作为,试著放下自己的意念与骄傲,切慕地寻求神。但好多时候,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悲伤的感觉是这样真实,上帝的同在却很微薄。就像诗人所说「我的心在我里面忧闷,在我里面烦躁」。「忧闷」呈现的画面是不断往下沉,「烦躁」则是向动物一样叫嚷;诗人生动的表达他的内心在下沉、他的心夹杂著抱怨、哀痛、挣扎甚至抗议,他的心在叫嚣著。
我想曾经经历过的朋友一定知道这种感受,就像灵魂卡住了一样,只能日日重复悲伤。诗6:6形容:「我因呻吟而困乏;我每夜流泪,使床铺漂起,把褥子湿透。」在我就读神学院的第一年,面对从会友成为实习传道身分的转变,觉察到在「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巨大的落差;当时我又修了一门「情绪管理」的课程,原以为可以透过课程,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柔和谦卑的传道人,没想到却是成为打开情绪黑洞的钥匙。有一个礼拜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哭,而且经常性想到过去的一些创伤,我知道有上帝,我也经历过上帝的恩典,我正在更深切地寻求上帝,但我被洪水淹没了,陷入深深的悲伤中。
二、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诗人如何面对神的缺席?其实就是将自己的心完全向神敞开。
1.坦率地向上帝发出诚实的感受。无论是「我的心切慕你」、「我的心渴想你」、「我几时得朝见神呢」、「你为何忘记我」,到43篇的「为何丢弃我」,诗人在上帝面前是毫无隐藏,全然敞开自己真实的情绪。当诗人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他也坦然地向上帝发出疑问:「我的神你为何忘记我?」
2.允许自己流露悲伤。花时间正视你的悲伤,让你可以为逝去的人物悼念。诗篇42篇其实一首哀歌,就好像我们刚刚讲到是一种不断下沉的感受。诗人知道自己在忧闷、在烦躁。他很努力持续的仰望神,但这样起伏不定的情况确实反反覆覆。诗人真诚的面对他心中的悲伤,因此他可以接受到来自上帝真正的安慰,充满盼望。完全向上帝敞开的诗人,允许自己的心悲伤,但他没有停留在消极里,反之,他多次的向自己的心说话:「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藉此提升自己的灵,转向上帝。
三、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激励自己,仰望神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 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42:5 )」仰望也有「等候」的意思。诗人是因为渴慕上帝的心没有被满足而烦躁,但他知道需要仰望、等候上帝。第五节后段的直译是:「你应当等候神,因为我还要称谢他,他面前的拯救。」阴性表达的「你」指的是诗人的心,诗人向自己的心说话,这是让一个持续对上帝有信心、成熟的自己,安慰一个情绪翻腾的自己。因为诗人知道唯有仰望这位拯救他的神,他的心才能被满足。
其实我们经常在对自己说话,有时候我们也倾听内心的声音,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内里有很多情绪是需要被揭露的;但我们看到诗人他有一个不同的做法,就是他向自己的内心「讲道」。从这段副歌来看,诗人讲道的内容有三点:(一)要等候和仰望神;(二)为著神将来要成就的事来称谢他;(三)要相信神的拯救。这三点都聚焦在上帝的身上。
诗篇42、43篇其实就是诗人的灵修笔记,让我们窥见他的内心。42篇11节诗人重复他的祷词「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 神,因我还要称赞他。」即便他的心灵还在下沉,却没有停止向上帝表达他的感受,也没有停止祷告,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神的信心。42篇最后这句「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意思是「在我面前的拯救」,也就是神当面拯救帮助了他。这里对应了第5节的「他面前的拯救」。从第三人称的「他」到第一人称的「我」,诗人对神的拯救感受更加急迫,距离也更靠近了。
大家都知道德雷莎修女,她坚持在最艰难的地方,为最贫穷、被遗弃的人付出无条件的爱。但你敢相信被视为基督爱的化身的她,竟然经历长时间的灵性低谷吗?事实上,德蕾莎修女信仰中的孤寂、空虚和黑暗伴随她长达五十五年之久,然而她在人前没有一句诋毁上帝的话,从不停止她手上的工作,包括把黑暗、空虚、一无所有,和上帝的沉默看做是恩赐。她的生命中经历了许多次的信仰转折,不是坚定不移的信心使她发出光辉,而是在黑暗与怀疑中,她仍持续真实仰望、渴慕、等候神,而发出的生命光辉。德雷莎修女的心,像诗人一样渴慕上帝。
直到42篇末了,诗人还是没有得到上帝的回覆。但他没有因此放弃与停留。进到43篇,诗人持续的祷告「神啊,求你伸我的冤,向不虔诚的国为我辨屈;求你救我脱离诡诈不义的人。」诗人求上帝为他伸冤,因为神是公义的法官;接著向不虔诚的国为我辨屈,也可翻译为「为他的案件辩论」,诗人要神作他的辩护律师;第三,诗人求主救他脱离诡诈不义的人,就是成为他的拯救者。这三个祷告都是向上帝发出行动的请求,因为上帝是「赐我力量的神」,就是诗人的投靠所。所以虽然诗人问:「为何丢弃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他还是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他仍然继续发出对神的请求。
43篇3节,无论诗人的内心经历多少的翻腾,他仍把所有的渴慕倾倒在上帝的身上。他祈求上帝发出光亮来照亮他的路,并且以真理引导进入在神的同在中,那是神的圣山、神的居所,也是神的祭坛。真理之光引领我们进入在上帝的同在中。上帝的真理救你出黑暗入光明,为什么诗人有办法向他的心讲道,因为诗人明白真理!他知道神是拯救他,是他的避难所,又是他的力量;不是形容词,是动词;所以诗人可以向上帝发出祈求。上帝的同在,就是诗人最喜乐的地方,他要赞美、称颂神。所以43章最后再次回到诗人唯一的祷告「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 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 神。」这是诗人最初的呼喊,也是唯一的祷告:神啊!你是拯救我的神;我的心啊!要渴慕祢!
看完诗篇42、43篇,我们看到诗人对自己的讲道,提升了自己的灵性,他的心不再下沉。反观我们若陷入与诗人类似的处境时,我们能否在抑郁、失去盼望的情况下,持续地等候神、仰望神呢?切慕神是灵性旅程不能少的,我们是否能如诗人所说:「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由始至终,诗人切慕的是神自己,他的心愿是到神的圣所、在神的祭坛那里弹琴称谢他(诗四十二5)。但在还未到那里的时候,诗人用自问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神的渴慕之心,持续地盼望等候见神面的那一天。在信仰的旅程中,会经历许多灵性的危机,就像在深夜中的黑暗一样,求神帮助我们在过程中持续的等候他,渴慕他,终将走出黑暗迎来破晓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