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哀嘆與感謝 |張傳弢傳道
114.06.22主日信息摘錄
經文:詩9:1-2、5-6,詩10:1-2、14-15
你喜歡讀詩嗎?很多學生都說不擅長讀文言文,或讀詩之類的。我曾告訴他們,詩是抽象情緒的具體呈現,但有些人還是不太能理解。後來我發現「不懂」是經歷不夠,生命中還缺少一些風浪的累積。所以詩篇被安排在約伯記之後,也是有它的道理。人生唯有經過風浪才能譜出美麗的樂章;你要嘗過約伯苦澀的滋味,大衛在低谷的哀愁,才能真正讀懂「詩篇」之美。
詩篇共有150篇,分為五卷。卷一至卷三(詩1–89)大多成於被擄後,哀歌居多,幫助亡國的以色列百姓抒發情緒、以及知道該怎樣過生活;卷四、五(詩90–150)則偏向盼望與讚美,是重建與期盼彌賽亞國度的聲音。詩篇的編纂是由哀傷轉為盼望,讚美是向前邁進的力量。今天我們要來看詩篇第9-10篇,這兩篇詩原本在七十士譯本被當作同一首詩。裡面內容包含了讚美、哀嘆與感謝,願聖靈帶領我們感受人與神的互動之美。
一、讚美神的作為
詩篇第9篇開頭就是對神奇妙作為的讚美。十七世紀西敏會議制定的「小要理問答」第一條就問:人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答:就是榮耀上帝,永遠以他為樂。原來讚美神就是人活著的目的!我們常會在欣賞美景、孩子熟睡、科技產品中發出驚嘆,這說明「讚美」其實是人性中自然的反應。另外,你也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讚美的主題與「創造」有很大的關連,無論是對於大自然的讚嘆,甚至到人手所造的產品,神的創造之美都在裡面佔很大一部分。不過我們今天看詩篇第9篇比較多提到的是神曾經做過的事。這些其實也是創造的延伸,就是神在歷史中大而可畏的作為。「創造」就是「神的作為」就是「歷史」,詩人光回想起那些曾經發生的歷史事件,這都是神的工作,就構成了讚美的理由。
大衛在寫詩篇第九篇時,可能想起自己過往參與過的戰爭,上帝是怎麼與他同在將仇敵除滅。甚至是上帝怎麼樣與以色列祖先同在,打敗所有的仇敵,最後能在應許之地安置產業。所以他就發出讚美「應當歌頌居錫安的耶和華,將他所行的傳揚在眾民中。(11節)」但你也可以從這篇詩中看到,詩人雖然發出讚美,但目前卻是停留在一個受苦的階段(13節)。所以他最後發出求告19-20節說「耶和華啊,求你起來,不容人得勝!願外邦人在你面前受審判!耶和華啊,求你使外邦人恐懼;願他們知道自己不過是人。」前面說到詩篇「卷一」完成的時間是被擄時期,許多人被抓到巴比倫過著次等公民的生活。所以當這些百姓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這首詩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盼望的重燃。這些曾經發生過的,都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同時也證明了神的屬性「窮乏人必不永久被忘;困苦人的指望必不永遠落空。」所以這些百姓雖然仍在苦難之中,但他們知道這是暫時的,神絕不會忘記我們,於是便有理由繼續讚美,便有一個盼望讓他們仍然能喜樂。
親愛的弟兄姊妹,上帝要我們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其實就是要常常讚美。可是我們每天常在困境中難以喜樂,但詩篇教導我們,喜樂不是來自環境,而是來自對神作為的記念與信靠。詩篇第9篇教導我們要觀看、要回想神的作為,才能讓我們無論在任何景況,都能找到讚美的理由。就像我曾經看見神改變我的家庭、供應我經濟需要、挽救我的婚姻,這些都是我讚美的根基。願我們學習在任何景況中都能開口稱頌:「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二、哀嘆神的隱藏
到了詩篇第10篇,突然間詩人的心情掉入谷底,因為困難還在、環境還沒有改變,所以他向上帝發出疑問:主啊,我知道祢曾經奇妙可畏的作為,我知道祢只要出手,就可以馬上使我離開這患難,甚至我相信祢必定對惡人有公義的審判。可是祢為什麼不現在拯救我呢?祢為什麼好像隱藏起來了不願意出現呢?其實人很軟弱,可能上一秒還可以讚美神,下一秒想到困難又心裡不安。這就是詩篇當中的哀歌,與每一個哀哭的人同哭,讓我們的情緒被接納理解。
在詩篇第10篇當中,詩人哀嘆的理由是因為「惡人」。4-5節形容這個惡人的特徵是不怕神,眼界短淺,無法理解神在永恆當中的審判,所以他就膽敢到處與人為敵,向他們噴氣。9節形容還有一個特徵,是這惡人像獅子一樣躲起來,會去偷襲、吞吃那些無辜、困苦的人。由此可以看出這惡人不像是戰爭會碰到的敵人,而更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何時會跳出來攻擊你的人。那惡人的身分會是誰呢?假設這首詩是大衛所寫,那麼這惡人就很有可能是覬覦他王位的人。表面上隨同大衛治理國務,但私底下卻擅自結黨,想盡辦法要偷走王的權力。
另一方面,對於被擄時期讀這首詩的百姓而言,這惡人的身分,就更清楚明白在講身邊的外邦人,或說是政治、宗教上的黨羽。像但以理書中,但以理受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重用,可是一旁的其他人就想盡辦法要去壓制但以理一夥人的勢力。或者是以斯帖記裏,會看到惡人哈曼,想盡辦法叫波斯帝國的亞哈隨魯王,要除滅整個猶太民族。政治上都是這樣了,更何況是以色列市井小民的生活。所以當他們閱讀這首詩時,就會發現詩人懂他們的心情。我們的祖先也曾經被這樣迫害。大衛王也曾經發出埋怨,說耶和華啊,你為什麼隱藏呢?我們是被理解的,上帝知道我們所遭遇的一切!
人在患難當中最大的安慰,就是被深刻的理解。我曾經分享過當兵時被兵變,當年經歷情傷,回家一句話都說不出,我母親卻一眼看出我的情緒,走過來問我:怎麼了?你發生什麼事了?只是一個簡單的詢問,但我卻感受到被深刻的理解。在那一瞬間我心中的重擔就好像已經可以放下了。當然後面還需要長時間的療癒。但我深深的覺得,這種被理解的感受,是患難中最大的安慰。
親愛的弟兄姊妹,上帝比所有人都更知道我們的遭遇,每一個委屈祂都聽到了,每一個痛苦祂都能明瞭。透過詩篇中的哀歌體裁,讓我們可以來到神面前叫屈、埋怨,這也是神所允許的互動關係。但不要忘記了,在每一篇哀歌中,詩人並沒有只停留在哀怨裡面,他最後都會回到神面前來交託仰望。因為神的兒女確知一件事,就是神一定不會忘記。「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賽49:15)」我們的神必不永遠隱藏,祂必不忘記我們每滴眼淚。
三、感謝神的應許
詩篇第10篇從14節開始,詩人不再抱怨下去了,因為神不會忘記,祂必定知道我的需要,一想到這些,詩人就要訴說他的感恩。雖然哀嘆與感恩的距離看似遙遠,但有時卻能以閃電般的速度拉近距離。在詩篇中有一類型的詩被歸類為感恩詩,感恩詩有兩個特色,第一個感恩詩當中還是會描寫詩人目前碰到的危機。不過重點是第二個特色,詩人卻會在同一首詩中宣告,說危機已經過去了!所以雖然困難還在,但是詩人卻憑著信心宣告:危機過去了。
好比10篇14節就說到神「已經」看見這些奸惡毒害了,既然看見就不會坐視不管的。往前看也有類似的感恩,9篇4節一樣說到神「已經」為受欺壓的人伸冤了,要按公義審判。明明環境還沒改變,為什麼詩人會這樣宣告說危機已經過去了呢?這是詩人對於真理的應用,這是他聽見主的話就去行的行動。他以盼望的眼光觀看神的作為,就發現危機已經過去了。
馬丁路德曾因挫折打擊而憂鬱,直到妻子穿著喪服對他說:「你為什麼這樣愁眉苦臉?好像上帝已經死了呢?」他才警醒:我信的是永活的神,我在怕什麼?於是他一瞬間就從哀嘆轉為感恩,得著力量面對挑戰。親愛的弟兄姊妹,「感謝神」這個行動,要帶領我們觀看未來。詩10:16「耶和華永永遠遠為王;外邦人從他的地已經滅絕了。」這是神給我們的應許,是有關末後的預言。末日正在靠近當中,同時災難也無法避免,我們身處在其中還有辦法發出讚美與感謝嗎?可以的,因為我們確知自己已經靠著耶穌得救了。所以願神使我們剛強壯膽,不懼怕也不驚惶。
一首名為《感謝神》的詩歌中唱道:「感謝神,禱告未蒙垂聽;感謝神,玫瑰有刺…」作詞人是一位瑞典基督徒August Ludvig Storm年輕時寫下這詩,希望基督徒雖然經歷苦難,仍然能向神感恩。結果在他37歲時重傷終身殘疾,但仍未改初衷。因為他知道──神的恩典夠用。
我想這就是詩篇9-10整個讀完,詩人要帶領我們看的一幅風景:先是讚美神奇妙的作為、信實拯救的屬性,好像在晴朗的天空翱翔。不久後卻迎來可怕的暴風雨,惡人圍繞、虎視眈眈。但即便如此我卻不怕,因為我知道知風雨一定會過去,上帝的拯救已經預備好了,所以就讓我們來感謝神吧!「感謝」不只是個人跟神的互動而已「我要一心稱謝耶和華;我要傳揚你一切奇妙的作為。我要因你歡喜快樂;至高者啊,我要歌頌你的名!」(詩9:1-2) 事實上詩人說他還要做公開的見證,才算是完整表達感謝。於是感謝神的行動,讓我們不再自私,不再只是看自己,而是能轉眼看神、轉眼看向同胞,轉化整個群體。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是否因為一些無法掌控的事情,深陷在擔憂、愁煩當中,好像失去了盼望?這個時候到底誰能給予幫助呢?我要邀請你投靠我們的主耶穌,他已經為你預備好救贖恩典了。這一位神不只是看顧歷史中的那些信徒,他也完全明白你現在所面對的困難,甚至連未來要發生的,我相信上帝都必有預備。而且他還是憐憫慈愛的神,願意陪伴你走過每一個低谷,聽你訴苦、陪你流淚。這就是我們所信仰的神,是又真又活的救贖主。讓我們一起來禱告,讓耶穌基督的救恩,幫助你面對困難,走出死蔭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