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以弗所教會的警惕|陳正鴻牧師3
http://www.amoybc.org.tw/ 廈門街浸信會
首頁 事工訊息 講壇信息 2023 以弗所教會的警惕|陳正鴻牧師
1121015

以弗所教會的警惕|陳正鴻牧師

112.10.15主日信息摘錄
經文:啟示錄二章1-7節
講員簡介/華神道碩畢業、目前華神宣教博士進修中。曾任GOI華傳四川宣教士、天母禮拜堂宣道部牧師、台灣華傳差會主任、南庄福音中心顧問牧師。2024年即將接任台灣前線差會副總幹事。

主日直播準時每週日10:00在教會YouTube頻道,歡迎弟兄姊妹線上參與

這是一封主寫給在小亞細亞七間教會的第一封信,主寫給祂的教會,神對祂的教會有心意,這是七封信的第一封,接下來會讀到另外六封給其他教會的信。那這七間教會是其他教會的代表,也各自代表不同類型的教會,當我們研究這七種不同類型教會的時候,我們也會看見這七種類型的教會是在今天這個時代也會發生一樣的情況,所以主給這七間教會的訊息不單只是給兩千年前在小亞細亞那七間教會就跟我們無關了,既然可以讓我們看見七間教會的類型,因此我們在讀這七間教會主給他們的話語,無論是鼓勵、安慰或是警告,直到如今仍然對我們說話,我們或許在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光景,也有得著相同的勸戒。

一、主對以弗所教會的讚許與警告

第二節「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主對以弗所教會有肯定有讚許,肯定以弗所教會為基督的緣故殷勤的事奉,勞苦工作直至困倦流汗,精疲力竭,竭盡所能。他們為基督的緣故忍耐到底,來對抗生命當中的一切試煉試探。以弗所教會他們不容忍惡人,對那些敗壞邪惡,被罪污染的人教會不縱容,有公義的心在他們當中。再來他們也試驗了教會中的傳道人跟教師,並且他們拒絕接受假教師的教導。所以你看到這教會對真理是很清晰的,執著也不妥協,並且這個教會堅忍不倦,忍受艱難,從不退縮,即或外在的環境對當時小亞細亞的教會不妥協,以弗所教會是如此的教會,但是基督卻對這樣一個非常殷勤努力服事,堅忍不拔的教會也有勸告。

在第四節「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以弗所教會離棄了起初的愛,他們失去了對基督的愛,也失去了對眾人的愛,一個如此殷勤服事堅持真理,也堅忍不拔的教會,卻失去了對主的愛。其實我們發現當時無論是祭司或法利賽人也有類似的情況,他們也非常殷勤讀經遵守律法,但是久了之後宗教可能變成是一種習慣,一種傳統,為了捍衛一個傳統,為了維持一個禮儀,但是敬拜的動機已經不是出於對神的愛,並且當教會當時候的宗教人士為了遵行宗教信仰的生活,變得教條化之後,也對人失去了愛心,嫉惡如仇,到一個地步是把所有罪人都好像要拒之門外。如果到這個地步的時候,難道神的家不是為了那有罪的人的需要嗎?如果今天教會說我們不能容忍惡人,所以不要讓那些罪人來到教會,教會是不是失去了起初的愛心?主讓我們拒絕畫地自限,不只是我們如何愛人,好撒馬利亞人這個比喻挑戰我們不論任何的種族、政治、階級、宗教都是你的鄰舍,若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領受神的愛,我們豈不更應該去愛我們的鄰舍,去愛那些與我們各樣不同宗教信仰、文化、政治立場、種族都不同的人。所以耶穌將問題從「誰有權稱為我的鄰居?」轉移到「誰積極擔任鄰居?」神的愛挑戰我們要跨越犧牲行動的來愛鄰舍,不要失去起初的愛。

二、是否回想、悔改、去行的獎懲

第五節「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第七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所以當主對教會提出這樣的勸告時,這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是有獎懲的,若不悔改,若教會失去起初的愛,有再敬虔的宗教生活,遵守律法,嫉惡如仇,堅忍服事,仍然沒有在神的心意當中。若不這樣做的話,他們就不再是真的教會,不再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不再是屬神國度的教會,不再與神合一,不再是真光,無法向世人做見證,不再是傳揚或見證福音的教會,不再得享神同在的榮耀。若教會悔改,先前疏忽了、偏差了,回轉之後得勝者能吃生命樹的果子,應許的人可以得享豐盛和豐盛的生命,神應許得勝者有成為樂園居民的盼望、有滿足的喜樂、有永遠的福樂,這是神給得勝者的安慰盼望和鼓勵。因此在教會當中,我們面對的挑戰是我們的信仰跟我們的行為,我們對神的信心、行為是否有一致呢?能不能藉著在生活當中活出對神、對人的愛來見證我們對神的信心呢?保羅提到一種信心是信心的義,但可是雅各卻這麼說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在這裡保羅跟雅各有矛盾嗎?因信稱義的信心跟有行為的信心沒有矛盾,保羅講到的是使人靠著信心與神建立關係,但雅各強調自始至終你有得救信心的證據在於真實的信心,不一定產生改變的生命和行為,而這改變的生命行為呈現出來的是神的律法,既要求公平公義跟愛鄰舍,如果我們堅信唯靠恩典得救,這個交易也一定會對神的律法和公義有無比的遵從,一定會熱心戮力的要看到神在世上的公義被遵行。神的憐憫臨到一定會有愛心的行動來呈現出來的,恩典使人公義,如果不公義還沒有真正的因信稱義,所以這挑戰每一個基督徒來思想我們的信仰。對福音派的基督徒來說,我們可能非常熟悉聖經,我們堅守聖經的權威,相信聖經無誤,也非常看重我們的宗派傳統,這都是好的。但是我們對神的信心,對神律法的信靠,是否如同雅各挑戰我們的,也在行為當中、在生命當中流露出來?還是久了之後,我們也走向一種法利賽人的試探,堅守著律法的傳統、宗教的儀式,卻失去了對神真實的愛。以一個愛神,敬拜神的心來遵行律法,真正愛神也必定會愛人、會愛鄰舍,會有這個行為與我們蒙召的恩相稱。

三、當代教會對宣教使命的反思與實踐

因此當代的教會也有很深的反省跟實踐,我們說以弗所教會是歷世歷代中一個教會的代表,我們也在當代教會中看到有些教會也有跟以弗所一樣的缺失,若看以弗所教會,我相信主會對上個世紀的福音派教會說,你們雖然抵擋自由派神學的偏差,指出社會福音的不足,但你們卻失去了愛人的心。因此有一群神學家開始反省,一個代表性的神學家亨利卡爾寫了一本書《現代基要主義不安的良心》,他其實是在提出溫和的勸告說:我們忽視耶穌基督福音的社會面相,是不是我們在1920年代為了抵抗基要派神學的結果。我們去指責自由派沒有傳講完整的福音,結果使得我們自己也沒有宣講全部的福音,我們對社會的關懷反而就退縮了。所以他讀整本聖經就覺得我們不應該偏離整全的福音,也不是只有人的靈魂得救,也關懷人的生理需求,靈性需求。福音的整全本來就應該對社會有影響力,神的福音宣講必定會指出社會的不公義,必定如同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當中,憐憫那些貧窮弱勢的人。

那為甚麼我們的福音好像對社會不公義沒有聲音?對貧窮弱勢的人沒有行動?洛桑宣言當中有幾條重點就提到。第五條則名為「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我們有時候將傳福音和社會關懷視為相互排斥的行為,教會發現我們不該有二元的劃分,不該把傳福音跟社會責任分開,我們失去了起初的愛心。同時他們看到傳福音跟社會政治的參與同為基督徒的責任,在教會的使命當中,以犧牲的服務來傳福音是根本的要素。在洛桑宣言之後,John Stott牧師也把宣教的定義擴大了,過去他對宣教的定義是宣教士進到世界去為基督做見證,但是他知道不單是做見證,還包括要服事他人,做見證和服事他人是效法基督的榜樣。宣教使命是基於基督的榜樣,祂差遣我們進入世界,也像父差遣祂進入世界一樣。

1982年大急流城聯合舉辦了一次研討會─傳福音與社會責任:福音派的委身。這裡面有三個原則是非常實用的:首先,基督教社會行動是傳福音的結果,因為參與其中的都是基督徒。事實上,他們必須參與,因為他們得救是「為善行」,這意味著社會行動也是傳福音的目的之一。其次,社會行動是傳福音的橋樑,因為它表達了上帝的愛,並由此消除了偏見並為福音的傳播開闢了道路。第三,社會行動是傳福音的伙伴,在基督教使命中與傳福音的關係就像一把剪刀的兩片刀片或一隻鳥的兩個翅膀。若教會忽視社會服務跟愛心就無法對社群有影響力。這三個原則提醒鼓勵了很多教會,傳福音與社會關懷是要並行的。「整全宣教乃是對福音的宣告與體現。福音傳揚與社會參與並不是彼此平行各行其事。毋寧說,在整全宣教使命中,當我們召喚百姓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彼此相愛並悔改時,我們的宣告便帶有社會性的影響。而當我們見證耶穌基督改變生命的恩典時,我們的社會參與便帶有福音傳揚的果效。如果我們忽略這世界,我們就背叛了那差遣我們出去服事這世界的上帝的道。如果我們忽視上帝的道,我們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帶給這世界了。公義與因信稱義,敬拜與政治行動,靈性與肉體,個人的更新與結構的改變,都是彼此相屬的。就如同在耶穌的生命中,他的所是、所行、所言,都位居我們整全宣教的核心。」

1579502